不良贷款停息挂账的法律依据
不良贷款停息挂账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法规和文件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机构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银发〔2007〕231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的通知》(银发〔2015〕107号)
-《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5〕157号)
停息挂账的定义与条件
贷款停息挂账是指借款人因特殊困难无法偿还贷款本息时,经贷款人同意,暂时停止计收贷款利息,并根据贷款情况对本金进行挂账处理,待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后再继续偿还本息的一种信贷风险化解措施。
停息挂账只能在借款人具备以下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 借款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非人为原因导致无法偿还贷款;
- 借款人仍具有还款意愿和能力,但暂时缺乏足够的还款资金;
- 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认为借款人具备恢复还款能力;
- 贷款人与借款人协商一致,签署停息挂账协议。
停息挂账的程序
1. 申请
借款人向贷款人提出停息挂账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 审核
贷款人收到借款人的申请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审核,并对停息挂账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估。
3. 协商
贷款人与借款人协商停息挂账的期限、挂账本金的处理办法等具体事项。
4. 签约
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停息挂账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停息挂账的影响
对借款人:
- 暂停计收贷款利息,减轻还款压力;
- 有利于借款人恢复经营,提高还款能力。
对贷款人:
- 停息挂账期间,贷款人无法收取利息,损失利息收入;
- 增加贷款风险,影响贷款质量。
因此,停息挂账是权衡风险后采取的一种风险化解措施,既可以帮助借款人度过难关,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贷款人的合法权益。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