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
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不包括法人之间)的借贷行为。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合同法》以及《民法典》对民间借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合同法》第675条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间借贷的风险
民间借贷具有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借贷利息过高。民间借贷的利息往往高于法定利率,甚至会出现高利贷的情况,不仅违法,还可能使借款人陷入债务泥潭。
借贷缺乏担保。大多数民间借贷都是纯信用借贷,缺乏有效的担保措施,一旦借款人发生违约,贷款人很难追回借款。
借贷纠纷易演化为暴力事件。民间借贷纠纷容易激化,甚至演化为暴力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民间借贷的法律责任
民间借贷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可能会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刑法第225条规定,以高利放贷或者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民法典第684条规定,借款利息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民法典第681条规定,借贷期限内,借款人未按照约定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借款人逾期返还借款的,除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利息外,还应当支付迟延履行的利息。
民间借贷多少才会被抓?
民间借贷是否会被抓,主要取决于借贷行为是否违法以及是否构成犯罪。
根据刑法第225条规定,只有以高利放贷或者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才构成犯罪。因此,民间借贷是否属于犯罪,需要具体分析借贷的利息、手段等因素。
例如:民间借贷的利息超过法定利率的四倍,或者借贷人使用了暴力、威胁等非法手段催收债务,则可能构成犯罪,会被抓。
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借贷的利息是否合法,以借款时约定的利率为准。即使在借贷过程中,借贷双方协商降低利息,也不能改变借贷合同约定的利息标准。
结语
民间借贷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风险,需要谨慎对待。借贷双方在进行民间借贷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出现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