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名词解释
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债务人偿还贷款利息的能力的财务指标。它显示了企业在支付利息费用后的盈余情况,目的是评估债务人是否能够履行其利息支付义务。
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保障倍数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 / 利息费用
其中:
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反映了企业在支付利息、税款、折旧和摊销前的盈利能力。
利息费用:企业支付的利息费用总额。
分析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表示企业偿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一般来说,利息保障倍数在 1.5 倍及以上被认为是可接受的。低于该水平可能表明企业有财务困难,可能无法履行其利息支付义务。
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因素:
行业因素: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利息保障倍数范围。
企业规模:较大型企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利息保障倍数。
财务杠杆:财务杠杆较高的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可能较低。
经济环境: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利息保障倍数可能会下降。
影响因素
影响利息保障倍数的因素包括:
收入:收入增长可以提高 EBITDA 并进而提高利息保障倍数。
成本:成本上升会降低 EBITDA 并降低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支出:利息支出的增加会降低利息保障倍数。
折旧和摊销:折旧和摊销的增加会提高 EBITDA 并提高利息保障倍数。
用途
利息保障倍数广泛用于:
贷款审批: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使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债务重组:在债务重组谈判中,利息保障倍数可以作为衡量债务人偿债能力的指标。
投资者分析:投资者使用利息保障倍数来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