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大家好。
5月底,《金融时报》提到,中国央行应该会在必要时卖出国债。
翻译成白话就是 :提示大家长期债券存在潜在波动风险。
央行在文中强调:在经济基本面回升向好过程中,应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并指出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的底层逻辑与“安全资产”缺失有关。
再翻译一下: 因为安全资产少,大家都去抢长期国债,从而推高了长期债券的收益率。
央行还表示,将综合运用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提醒市场投资者审慎理性投资、防范利率风险。
这个表态,可能直接影响储蓄、理财、股市等资产的表现。
我们来做一次稍微系统化的梳理,厘清其中深意,推演对我们的影响。
先看看咱们当前的货币背景。
2023年,M2接近300万亿,但 巨量资金 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市场空转。
这些资金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去寻找市场中的无风险资产,国债就是其中最好的资产之一。
这么巨量的钱流入债券市场,导致2023年的债券牛市。
债券牛市推升债券价格,让利率回落,使得我们和美国的金融利差不断扩大;
这种利差会伤害我们币值的稳定,导致人民币出现较大贬值。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美元海啸的又一次冲击,因此提高当前国债利率,维持币值稳定是当前央行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4月下旬,财政部透露出重磅消息: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
很多人马上习惯性地联想到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实行量化宽松。
因此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是央行是否会下场购买国债,也就是所谓的宽松大放水。
而如果结合刚刚提到的货币背景,很容易做出不同的解释:并非放水,而是调控。
本质是一种降低以美元为主的外币扰动,加强人民币独立性的行为,是为币值稳定和央行资产负债稳定做出的调整。
5月开始,财政部发行超长期国债,总计规模一万亿。
其中部分流到二级市场,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有点供不应求的意思。
超长国债向社会发售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延续4月份的货币调控政策,增加债券供给,回收市场中的沉淀资金,进而抬升国债利率,降低汇率压力。
然而,5月份国债利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而超长国债规模就那么多,难以变更,因此需要央行更多向市场投放债券,回收市场过剩资金,调控国债利率。
于是就有了六月份,央行提出要主动卖出国债的信息。
央行的这次行为对我们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理财、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可能产生波动。
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两年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收益还不错?
是的,近两年由于海量资金流入债券市场,造就了债券市场的一轮牛市。
躺着能赚钱,谁还去冒险?
资金已经习惯性地抱团投入债券市场的怀抱。
然而,金融市场“教做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抱团一般没好事儿,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2013年和2016年两次出现债券大幅波动,之前央行都做过充分的风险提示,先礼后兵,勿谓言之不预。
这一次,专家再提重视利率风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第一,降低债券久期。
中译中一下,就是长期债券的比例不宜过高。
相比短期债券,长债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大。
如果是债券基金,我们可以很容易从名称上分辨长债和短债。
第二、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主要投的也是债券,我们可以关注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和时长。
一般来说,风险评级越高、时间越长的理财,会投更多的长期债券。
当前环境,更为理性的选择是挑选时间更短的银行理财产品。
第三、调整好心态。
对于处在封闭状态 理财和债券 ,不能赎回,怎么办呢?
其实,也不必过度焦虑,恐惧源于未知,市场大幅波动的前提是突发性。
当前央行多次提及债券波动的可能性,又有2013年和2016年珠玉在前,市场已经有所准备和应对。
所以,即使出现波动,也不会造成资产较大的损失。
从债券的历史走势来看,熊短牛长的形态非常清晰。
第四、未来的可能性。
走一步看三步,我们调控货币,收紧国债利率,是为维持币值作出适当的约束。
当前对币值影响最大的是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今年美联储疯狂之后,势必会降息重启宽松。
那时候,对我们货币政策最大的钳制力量消失, 相信 我们的货币政策也会再次活跃,水涨船高待有时。
最后要跟大家提前预告一下: 因为突然有临时安排,我明天早上的直播暂停一次,希望伙伴们理解,咱们周三早上恢复正常。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 “分享”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