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域 深圳报道
基金降费让利箭在弦上。
7月7日,一则“权益保有规模前20名基金公司(22年底数据)会在本周六发公告,对管理费率高于1.2%的产品将管理费调整为1.2%,周一生效。”的消息引发基金业内外热议。
“目前了解到的是肯定要降,谁先降、怎么降也已基本明确。”有头部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基金降费能够降低投资者持有成本,让利于民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降费肯定是利好。”资深基民王先生说道,“降费可以节约成本,相当于提高长期回报。但是,我们还是更期待那些水平高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费后收益。”
一直以来,公募基金管理费“旱涝保收”的模式备受市场诟病。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募行业总规模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6月底,公募行业总规模达27.77万亿元,与2019年初总规模的13.77万亿元相比,增幅高达102%。
与此同时,头部公募的管理费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在权益类基金取得平均负收益的2022年,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却创出历史新高,计提的管理费达1441.43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71%。
对此,某公募基金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公募降费是行业大势,但是除了管理费的下调,解决基民的预期差问题还需要关注市场高点时扎堆发新基,以及一些知名基金经理“一拖多”等基金产品审批、营销多个环节的问题。
(图名称:主动权益基金名义及实际管理费率)
备受诟病
2022年,公募基金亏损总额达到了1.45万亿元,是近十年以来亏损幅度最大的一次。
但是,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却创出历史新高,计提的管理费达1441.43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了1.71%。
据天相投顾统计的2022年公募基金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基金管理费收入小幅增长,所有披露年报的基金管理人(包括基金公司、券商、保险资管等)从基金资产中获得管理费收入达1442.43亿元,较上年增加24.24亿元,增幅约1.71%。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看,2022年管理费收入最高的4家公司分别为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和华夏基金,分别获得101.51亿元、73.58亿元、61.77亿元和60.48亿元。此外,汇添富基金和南方基金当年获得的管理费也在50亿元以上。
这在外界看来,公募管理费的收取模式成为了一门“旱涝保收”、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事实上,公募基金有牌照壁垒,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收取一定费用以承担必要的开支,是全世界都通行的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公募基金受到市场诟病和投资者吐槽主要集中在基金产品的预期和实际收益的偏差较大。
比如,前期一些发行火热的消费、医药、新能源等基金,目前仍在持续亏损,但是这些产品却给基金公司带来了不菲的管理费。
此外如某些三年持有期产品,在确定的收取三年管理费的模式上,基金组合投资的风险分散效果并不明显。
梳理了2020年以来成立的带有两年和三年持有期的基金,并排除FOF(基金中基金),共统计出95只(不同份额合并)带有持有期的基金。
截至6月19日,有75只基金收益为负,占比超过70%。其中,亏损超过30%的有嘉实优质核心两年持有A、银华富饶精选三年持有、东方红启兴三年持有A、东方红启瑞三年持有A、工银圆丰三年持有和嘉实时代先锋三年持有A。
与产品成立初所宣传的“给价值一些时间”,实践基金经理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力争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口号大相径庭。
行业巨变
今年5月,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直接向“旱涝保收”的公募基金“开战”。
5月23日,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类公募基金产品“招卓价值精选类权益类理财产品计划”,打破公募产品收取固定管理费的“行规”,创新规定“产品当日累计净值低于1元时,管理人将从下一自然日起暂停收取固定投资管理费”,直至该产品累计净值高于1元(含)后,管理人恢复收取理财计划固定投资管理费,引发市场关注。
资深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不赚钱不收费”打破了行业固定收费、旱涝保收的收费规则。
事实上,今年以来,不少公募基金加入了降费大军。
统计显示,6月以来,已有中银、创金合信、国联安、富国、汇添富、百嘉、长信、泰信、万家、中融等基金公司先后公告,调低旗下基金的管理费、托管费及C类份额销售服务费。
其中,下调幅度较大的是泰信基金旗下泰信鑫利混合基金。据该基金6月26日的公告,其管理费率由1.2%/年下调为0.4%/年,托管费率由0.2%/年下调为0.1%/年。
不过,在今年以来降管理费的基金产品中,固收类产品占大头,主动权益基金下降的比例偏低。
天风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管理费率在1.42%左右,较2021年和2020年的平均管理费率1.41%变化不大。
普通被动型基金平均管理费率由2020年底的0.534%下降至最新的0.519%,呈逐年下行态势;债券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由2020年底的0.39%下降至最新的0.36%,呈逐年下行态势。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总监王蕊认为,基金公司降费这对基民来说是利好,因为基金费用是从投资额或基金资产中扣除的,降费能帮基民节约成本。
让利于民
有机构人士称,本轮公募降管理费源于监管对“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现象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并持续发力推进公募基金管理人让利投资者。
2022年4月,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中提到,“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
对于7月7日热议的降费消息,多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权益基金费率下降是让利于民,对基民情绪的回应,“因为私募基金是绝对收益,而公募基金是相对收益,采用固定的费率更有利于避免基金公司过于冒险,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某公募基金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除了管理费的下调,解决基民的预期差问题还需要关注市场高点时扎堆发新基,以及一些知名基金经理“一拖多”基金产品审批、营销等多个环节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