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仅要约定工资、工作时间等基本内容,还要明确社会保险缴纳事项。然而,在现实中,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有劳动合同但未缴纳社保的情况,引发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的争议。
有劳动合同未缴社保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及时办理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其处以罚款。可见,用人单位未及时缴纳社保属于违法行为。
此外,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的书面凭证。其中约定的事项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因此,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缴纳社保,但用人单位未履行义务的,劳动合同相关条款仍然有效。劳动者有权追讨未缴纳的部分社会保险费用。
劳动者应如何应对
当劳动者发现用人单位有劳动合同但未缴纳社保的情况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1.与用人单位协商
与用人单位协商,要求其尽快缴纳拖欠的社保费用。劳动者应保留协商记录或相关证据。
2.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举报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的行为。劳动行政部门有权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处理和处罚。
3.提起劳动仲裁
如果协商或投诉无果,劳动者可以提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委员会将根据劳动合同、法律法规等证据,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裁决。
4.提起诉讼
如果劳动仲裁裁决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劳动者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缴纳社保的义务。
用人单位未缴社保的风险
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自己带来了风险: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未缴纳的社保费用。
用人单位会被处以罚款,并可能被责令限期改正。
劳动者可能会因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保而无法享受社保待遇,如医疗、养老等。
用人单位的声誉受损,影响招揽和留住人才。
Conclusion
有劳动合同但未缴纳社保属于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劳动者应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协商、投诉、劳动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缴纳社保的义务。用人单位也应重视社保缴纳,避免承担法律责任和损害自身的信誉。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